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强校地、校企合作,服务百乡千村”的目标,7月26日,农学院副院长王敬国,种子系党支部书记张大勇,学工办负责人刘丹和八名本科生组成的农科学子联合实践团赴甘南县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一行参观了甘南县兴十四村村史展览馆。兴十四村是黑龙江省有组织地从山东省临沂地区接收安置的移民新村之一,经过20多年的坚苦奋斗和辛勤努力,已成为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农林副渔全面发展的先进典型,是全国农业先进单位,先后受到国家、省、市、县各级表彰奖励100多次,素有“龙江第一村”的美誉。通过参观学习,实践团了解了兴十四村的发展规划、党史学习教育、艰苦创业过程。
在兴十四镇副镇长徐振兴带领下,实践团前往兴十四村实验基地,参观了该基地种植的特色蔬菜以及菌类,增加了对现代农业和智慧农业的了解,深化了同学们对于黑龙江新农村的认识,也增强了投身现代化新龙江建设的自豪感使命感。

实践团参观兴十四村实验基地中特色作物
随后,实践团到达双河农场参加座谈,开展相关调研活动。座谈中,双河农场副总农艺师高焕勇及农科所副所长龙力刚介绍了双河农场稻谷、玉米、大米、豆类等主营行业,并介绍了与学校多项合作项目。王敬国对农场的配合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向实践团介绍了我校在水稻遗传育种方面的深厚底蕴、材料储备、人员构成、实验条件、仪器设备和基础设施现状,分享了水稻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上的成功经验。高焕勇充分肯定了与我校合作项目对于双河农场今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介绍了“水稻--精米”“奶牛--乳品”“大豆--浸油”“玉米--饲料”“小麦--精粉”“杂粮--经济作物”六大支柱产业情况,共同观看了现代农业生产大数据平台。座谈会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与农场有关人员交流探讨对于农学的看法,了解到农场改革发展的巨大变化,体会到现代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座谈会现场
实践团来到科技小院,观看了水稻脱粒的三个流程。成员走访农户发放调研问卷,针对粮食生产主体的某一具体地块进行调查,了解玉米、水稻和大豆生产的相关情况。

实践团成员协助村民填写调查问卷
通过此次调研,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小农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中关于粮食作物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活动中更好的提升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大家表示,农科学子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肩负着推动农业现代化、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任务和责任,应学好理论知识,练就过硬本领,强化使命担当,多深入基层一线、田间地头,让自己的青春汗水挥洒到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
(供稿/农学院)